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困境省思与进路探析-4008云顶国际网站

 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困境省思与进路探析-4008云顶国际网站

高校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困境省思与进路探析

时间:2019-11-13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2019年第7期   作者:叶晓力   点击:

一、引言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培养高层次、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均具备影响力能够辐射全球的研究生教育。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重新探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研究生学位制度正式确立,随后,我国研究生教育得以恢复,并快速发展起来。但由于当时经验缺失、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的制约,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规模仍然较小。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研究生教育开始进入探索改革阶段,尤其是在高等教育扩招以后,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研究生招生方式与类型、培养模式与机制等也在逐渐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已渐趋成熟,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体系。自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来,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的指导思想下,教育部、地方政府及大学都在不断探索基于国情、地方发展和大学自身发展规律的本土建设方略,积极响应“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国家战略目标,形成以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为中心、辐射地方“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总体格局。在科技革命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知识产出是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而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顶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是我国大学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提升的重中之重,研究生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具有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各方开始愈加关注研究生教育的建设与发展。然而,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转型,为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国外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相比较,我国研究生教育仍存在颇大差距,此中缘由纷繁复杂,但就研究生教育本身而言,与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践密切相关。研究生课程教学是实施研究生教育的主渠道,是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与本科生教学不同,研究生课程教学是通过教学贯通研究的过程,既是教学过程,也是科研过程,旨在传授研究生理论知识,培养其科研素养,这对研究生的教学实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然而,关于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各类新式教学法的设计与运用方面,各类翻转课堂、慕课等纷纷被引入研究生课堂,在强调“自主学习、主动创造”的教学口号下,营造出形式上十分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场景。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最基本、最经常、最主要的工作。研究生的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教学法作为技术工具,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面临诸多问题。因此,片面地追求新式教学法并不能解决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根本问题。鉴于此,本文从研究生课程与教学本身出发,通过对我国研究生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管理方面面临的多重困境进行深入剖析,探索超越当前研究生课程教学困境之进路。

二、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困境省思

(一)研究生教学理念的博弈

研究生课程教学并非简单地进行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为了知识创造。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研究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培养研究生的创造、创新能力。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缺乏经验,传统的研究生教学理念偏重于对知识的传承,弱化了研究生教学的研究性,在实践中将研究生的教学与研究机械地割裂开来,破坏了研究生培养的生态规律。在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不断革新、新式教学法广泛传播与应用等改变了这一局面。在各级教育体系中,各方痛陈传统教学理念的弊端,普遍呼吁课堂教学改革。由此,翻转课堂、研究性教学、慕课等新式教学法纷纷传入,包括研究生课堂在内的各类教学实践中。

在新旧教学理念的博弈与变革中,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新理念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不谋而合,成为新型教学理念。在这一背景下,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研究性开始得到广泛关注。研究性教学等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迅速风靡开来。然而,在各类研究生课堂教学中,不乏盲目推崇新式教学法、过分强调研究生学习自主性和研究性的情况发生,忽略了基础知识的积累,营造了虚假繁荣的教学氛围。这种顾此失彼的教学实践实际上又走入另一个极端。研究生教学过程并非多一点引导式教学、少一点灌输式教学就能解决问题,而应该从更深层次的原因出发,寻找适合学生和教师的方式。

(二)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僵化

课程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载体,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科学完备的课程内容体系对研究生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甚至能够直接影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在我国实施的专业学科门类分级体系下,研究生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一级学科专业必修课、二级学科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近些年,我国开始加强研究生课程改革,但课程内容体系仍然缺乏系统、科学的标准,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研究生课程设置科学性不足。当前,我国研究生课程建设并未从研究生教学的本质出发,大多停留在表面,随意性较大,常有“因人设课”的现象出现。在研究生导师负责制下,大多数课程都是根据授课导师的研究方向和兴趣而定,课程体系的规范性和系统性无法得到保障,难以满足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培养目标。其次,研究生课程结构合理性不够。高校在研究生课程建设方面习惯重点建设优势特色学科,以此作为核心、优质课程进行推广或申报项目,从而忽略了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整体性。同时,很多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课程安排存在结构比例严重不当的问题,不符合研究生的培养规律,导致研究生无法系统地建构应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第三,研究生课程本科化倾向严重。当前,我国研究生课程普遍开始无教材化,开设的大多数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提供的大量参考书目。这实际上意味着学生需要阅览和参考更多的相关材料,也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教学实践中时有出现的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和重复性,缺乏层级,仅是对本科课程的横向平面扩展,没有凸显研究生课程的要求和特色。单薄的课程内容削弱了研究生教学的研究性,从而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与水平。最后,研究生课程区分度较低。经过不断地探索,我国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日趋完善,但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课程并未设置独立的标准,两类研究生教学仍在沿用单一的课程体系,课程区分度较低。当前,我国研究生课程无法观照各类型研究生的培养,这显然不符合现代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

(三)研究生教学方法的失衡

受传统讲授式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影响,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单向知识的机械输出曾在教学实践中占据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没有对教学过程的研究性给予充分、合理的关注,更无法达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随着批判的声音愈加强烈,研究生课堂教学不断融入新理念。为了增强研究生课堂的研究氛围,研究性教学被广泛运用,互联网媒介衍生的各种新技术教学形式层出不穷,迅速占领研究生课堂。然而,在认识到新式教学法优势的同时,必须关注其可能存在的弊端。教学过程中,研讨式教学备受推崇,似乎不采用习明纳教学的课堂就会被贴上落后、沉闷的标签。

事实上,研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法,有其适用的场域和条件,对教师、学生、研讨形式、教学环境等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并非适用于各类型的研究生课堂。盲目地采用与推崇不仅无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反而会导致教学形式化、简单化和碎片化,甚至产生只为追求新式教学法的虚假性教学。这种虚假性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但难以回归研究生教学的价值本质。究其原因,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迁中,各类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充斥着研究生教学课堂,无论是传统讲授法,还是研究性教学或翻转课堂等新式教学法,都仅仅是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发挥其应有的教学功能。新式教学法有其独特的优势所在,“讲授式为长期教育工作所证明,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普适性”。在研究生课堂教学中,对教学方法的误用既不符合研究生课程及其知识的内在逻辑,也不符合研究生教学的客观规律。这种教学法运用失衡的教学状态阻碍了研究生教学水平的提升,各种教学方法的滥用也将不可避免地流于形式、荒于过程、毁于结果。

(四)研究生教学管理的缺位

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机制的缺位是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我国现行的研究生课程教学缺乏系统、有效的监督机制、反馈机制和评价机制等教学管理机制,相关各方未能准确地认识教学监督的重要意义,也未能清晰地认识研究生教学反馈与评价的价值。究其原因:一方面,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多样性使我们难以系统、有效地监控实际过程,致使研究生教学的监督机制一直处于空白状态,负责研究生教学监督的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常常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研究生课程教学效果往往与研究生的学习成效相关,但学习成效很难通过量化的某种形式得以有效反馈,不仅缺失反馈的渠道和方式,也没有专门机构负责处理反馈建议。此外,研究生教学评价既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也包括相关部门对课堂教学效果的监测和评定。然而,研究生课程教学多注重过程,注重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教学目标难以用课程论文、实验数据或学术成果等形式准确、有效地加以测量。同时,受制于研究生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和内容的多元性,对研究生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既无法在过程中进行有效测量,又很难对结果进行评测。加之,高校现有的教师评价机制多以量化的科研产出为导向,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认可度不高,难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从而导致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的松散。研究生教学监督、教学反馈和教学评价缺乏系统、有效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即研究生教学管理缺位,致使研究生教学质量失去了重要的保障制度。

三、超越研究生课程教学困境的进路探析

(一)重构研究生教学理念,保障教学思想的多元化

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和研究生教学的规律性决定了研究生教学理念的多元可能性。研究生教学理 念的重构,要求充分尊重作为能够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是多元存在的。在师生 观上,现代教学理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符合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但“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以“以学生为本”,也要“以教师为本”。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平衡其中的关系是课程教学永恒的艺术。因此,任何一种仅关注学生主动性而不顾教师引导的教学法都不符合教学实际。在教学观上,研究生教学理念的多元存在意味着研究生教学实践存在多样性,单一的研究性教学法不可能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研究生课堂。传统讲授式和自主研讨式作为不同的教学形式,有其适用的教学场域,应当充分尊重二者的教学功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知识观上,由于知识具有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建构性,培养创造知识的能力一直是研究生教学的目的所在。强调创造知识并非否认传承知识,传承知识是创造知识的基础和条件,因而必须把握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通过研究生教学促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自我建构知识。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研究生培养更加符合国际潮流,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型学位的分类型研究生教育更加成熟。学术型学位主要培养科研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关注理论基础、创新科研能力等方面。这是为学术界培养后备军,因而学术型研究生的教学更加偏重科研训练。专业型学位主要培养高层次职业技能人才,以职业性为导向,培养目标更加突出体现专业素质和技能养成,因而专业型研究生的教学更加强调技能培养。所以,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研究生课程教学理念也应有所区别。保障研究生教学理念的多元性和多样化,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未来走向。

(二)规范研究生课程体系,促进教学内容的科学化

研究生课程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课程建设要以“研究”为架构,加强课程教学与科研实践的协同,从而保障课程的活力与创新。课程建设是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基础,直接反映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手段。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和创新必须建立在教学实际上,不能简单地借鉴和模仿。研究生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其独特性,与教师密切相关。在系统、规范的课程体系中将教师的研究资源引入教学实践中,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方式协同整合教学与研究,仍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首先,规范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设置应当充分尊重人才培养要求,同时必须满足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在诉求,以规范的课程体系保障研究生教学的质量。充分运用教师的科研条件和教学经验,以科研为导向,系统地在课程内容中嵌入研究项目,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克服零散、片面的简单传授。其次,优化研究生课程结构。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有助于研究生教学水平的提高,高校应当精准地把握课程建设方向,不可有所偏废。通过利用重点课程建设的契机,带动其他课程建设,打造以核心课程为中心的优质课程体系。同时,可以探索建立退出机制,淘汰不符合人才培养规律或社会发展需求的课程,并结合各专业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实际,科学地调整各类型课程的比例结构。弹性的课程设置与退出机制能够满足各专业学科研究生对课程的多元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再次,提高研究生课程的专业性。研究生课程区别于本科课程,无论在课程的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应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要求贯彻其中,拓展课程知识的专业性,突破基础知识的碎片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论。最后,注重研究生课程的差异性和侧重点。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应建立以学科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体现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科研能力的塑造。课程结构应体现系统性与完整性,并充分考虑各个学历阶段的合理衔接。应用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以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主。同时,课程设置应突破学科壁垒,拓展研究生的知识体系,并有针对性地设置实践性课程,提供专业的定向指导。

(三)调适研究生教学方法,重视教学过程的研究性

课程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研究生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不仅创新了研究生教学方法,保 障了研究生教学过程的研究性,也丰富了研究生课程体系,体现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无论是 传统教学法还是现代各类新式教学法,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形成多种教学方法的创造性集合体系,服务于研究生教学实践。

首先,在研究生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基于一个共识:在现代研究生教育多样性的背景下,研究生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是普遍趋势。因此,在多元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尊重教学法的差异是调适教学法运用的前提。只有对各类教学法有更加科学、清晰的认知,才有可能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选择最为适合的方法。其次,强调研究生教学过程的研究性。伯顿·克拉克曾言: “当大学首先被理解为探究场所的时候,科研和教学活动就不止被看作是互相渗透的,而且具有实质上的兼容性。”我国研究生教学应充分体现研究性,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我国研究生教学改革实践往往关注更多的是研究生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而忽视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尽管政策文本中时常有所提及,但创新能力过于抽象,难以落实到实际的改革实践中。因此,提高研究生教学过程的研究性是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方向。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使研究生掌握系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探索建设教学与研究紧密相连的研究生课程,并科学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将研究生课堂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再次,科学、合理地选用教学法。因研究生课堂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教学情境,甚至不同学生都能成为选取教学法的影响因素。因此,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不同教学法的博弈并非相较何者更为先进。教学法作为工具性的教学媒介或方式,有其适用的场域,而教学过程需回归教学育人的本质,只有这样,这个过程才能够真正赋予教学法价值意义。无论是传统讲授法还是新式教学法,在研究生教学过程中都应当合理、恰当地选用,而不是误入极端、互相排斥。

(四)健全研究生教学制度,落实教学管理的评价性

课程教学管理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机制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健全研究生教学制度,加强研究生教学管理,对于良好的教学秩序、稳定的教学环境和规范的评价系统至关重要,不仅能够有效地防范各类研究生教学事故的发生,有助于落实研究生教学的管理和评价,而且对于提高研究生课堂教学水平也有积极意义。

首先,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研究生教学制度。通过将相关规定具体到制度文本作为政策的顶层设计,公开颁布施行,以实现依章治教,从而约束研究生教学过程中的乱象,使研究生教学的全过程有法可依。其次,规范研究生教学的过程管理,构建专门的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的内容是与教学有关的一切教学活动。通过制定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评价方式和标准,对研究生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跟踪反馈,对研究生教学现状进行反思性总结和评价,反馈专业的改进意见,从而起到“以评促教、以评促管”的效果。再次,探索研究生学习效果评价和教师评价的新方式,突破传统机械量化指标的桎梏与局限。研究生教学质量与研究生学习效果密不可分,因此,改革研究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尤为重要,应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充分结合量化测量和质性评估的优势进行综合考量。另外,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可以从建立科研和教学相统一的评价机制着手,将教学因素合理地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中,打破以科研为主导的评价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将教师从繁重的科研任务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新审视、处理和构建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关系。

四、结语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高层次、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事关国家教育发展之大计。2018年3月,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2018年度省级学位委员会工作会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指出,“‘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引领性、示范性、标志性工程,对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并提出,“借着‘双一流’建设这股东风,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补足短板,通过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发展之路”。在我国“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大学极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彰显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水平。高等教育的质量即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人才培养的质量实际上就是课程教学的质量。作为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桥梁,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培养机制作用的发挥以及人才培养的最终结果。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多元化教育思潮风靡全球的当代社会,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践正在不断地遭受冲击和影响,在不断发展与变革的过程中,逐渐开始出现诸多不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乱象。从我国研究生教学实际中体现出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层面出发,总结分析其中的问题,也不过是管窥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历程中相关矛盾的冰山一角,复杂的研究生课程教学系统问题仍需相关各方持续关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