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基于技术哲学中“人—技”关系的分析-4008云顶国际网站

 教师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基于技术哲学中“人—技”关系的分析-4008云顶国际网站

教师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基于技术哲学中“人—技”关系的分析

时间:2021-04-02  来源:   作者:   点击:

 

摘要:教师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技术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关系问题。运用技术哲学中关系的理论框架来分析,从具身关系来看,教师不是被人工智能技术所替代的关系,而是一种协作的关系;从解释关系来看,教师要走出对人工智能技术恐惧的心理或被绑架的格局,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去解释教育世界,进而增强教育能力;从他者()关系来看,教师不是被人工智能技术所奴役的关系,而是要创造开发人工智能的伦理性教育价值;从背景关系来看,教师应对人工智能技术不是简单地局限在教师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而是上升到教师与技术驱使下所变化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师要读懂人工智能所驱使的时代背景。

 

关键词:教师人工智能技术技术哲学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9年项目(tjjx19-011)

 

   教师究竟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技术问题,这实质上是一个“教师与人工智能技术之间关系”的问题,这是一种特殊的人与技术关系的问题。
    人与技术的关系是技术哲学中的基本问题。技术哲学认为,人与技术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主客体二元论所主张的主体对客体的占有或支配关系,或者客体对主体的威胁或奴役关系,而是一种多元关系之中的互动。技术不仅是一种人工物,而且也是被人来使用和传播的,所以不存在与人分离的技术,要放在人与技术的关系中来看技术。

一、摒弃替代论,教师协同人工智能技术互动合作育人


    技术现象学认为,“身体和技术并非二元对立的客体性的存在,而是双向地交互影响着。一方面,身体以其结构和功能影响着技术,表现为‘身体化的技术’;另一方面,技术愈加贴近身体,甚至内化于身体之中,表现为‘技术化的身体’。”[8]可见,人的身体与技术相互交融共生,我们要跳出二元对立的替代论的思维模式来看待教师与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不是替代教师的角色,二者的关系不是谁取代谁的格局,而是一种生态互动合作育人的关系格局。“机械重复的专业特质属性与淘汰率基本成正相关关系,而创意审美的专业特质属性则与淘汰率成负相关关系。”而教师作为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职业,充满着情感与审美等要素,是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技术所替代的。

这一关系要求教师学会与人工智能技术协作教学。同时发挥好教师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整合二者的优势,改变“人—技”对立的格局,走向“人—技”协作。首先,明确教师和人工智能技术各自的优势。教师的优势是其创造力、即兴创作、灵活性、社交能力、情感作用和领导力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是速度快、精确性、重复性、预测性和可扩展性等。二者彼此的优势也是自身的不足,可以互相协同合作,从而实现育人功能。其次,认识到教师和人工智能技术二者各自的限度。人工智能技术正成为一种高效的知识来源,但它们无法发展学生在学校里特别是在年轻时需要学习的社会技能和情感智力。如果计算机不能完全取代教师,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价值可能在于将教学扩展到新的领域。再次,界定好教师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分工。重复性或管理性的任务,如日程安排和课程规划,显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职责,因此智能计算机可以用来减少教师花在做标记、搜索或组织课程内容等事情上的时间。按照进度,分配有针对性的家庭作业和交付课堂内容都可以由人工智能计算机完成。大量的教师工作中涉及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复杂互动,包括文化背景,这是人工智能尚未掌握的技能。总之,教师要与人工智能技术协同,教师从冗长乏味的流程性事务、重复性事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那些复杂程度高、需要创造力和情感参与的事情。

二、消除恐惧论,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增强教育能力

技术是一种对世界的解释,技术成为一种对外在世界的解释或复制。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去解释教育世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复杂的学生学习世界,能够帮助我们转化抽象的知识为直观形象的教材。因此,我们可以消除恐惧论,教师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去解释复杂的教育世界,不断增强教师自身的教育能力。实际上,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解放教师,为教师的教学潜能发挥搭建更大的平台。
    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手段,全面系统地了解学生。教师在教育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系统搜集学生的信息,对学生的相关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可以全面地了解学生特点、个性和需要,便于更加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教学系统开展教学活动。所谓智能教学系统是指,“通过人工模拟技术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并能进行科学分析、智能判断及有目的地提供即时、有效、全面且针对性教学的互联网计算机系统。”技术是帮助人们完成任务的工具或手段。文字识别、语义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手段,能够帮助教师更加有效精准地批改作业。但随着考勤、评分和报告等管理任务的自动化,教师可能会发现他们的工作越来越集中在一项任务上———教学活动。而在教学活动中更加凸显教师的主体性,教师更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助推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会使用人工智能技术。
    再次,教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教育资源优化。人工智能具有预测未来、历史搜索、知识表达、数据系统化、计算机视觉、音频信号处理、图像识别等方面解释世界的功能和应用。

三、避免奴役论,教师开发人工智能的伦理性教育价值


    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带来一些困惑,所以教师更要发挥创造性,开发出符合伦理性教育价值的人工智能设备。按照他者(异)关系来看,人工智能作为人的创造物,其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产物,人工智能也是人性的一面镜子,其实人工智能技术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具有内在一致性。学校教育中教师面对人工智能,主要为的是发挥好运用好人工智能的伦理性教育价值,更加需要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当我们的参与者考虑在课堂上引入人工智能手段(如教学机器人)的道德观点和社会影响时,他们愿意将机器人视为一种教学工具,以促进儿童的“机器人”识字。然而,当面对教学机器人的现实应用时,出现了一些需要由该领域解决的问题。首先,在实施课堂教学机器人后,儿童数据的隐私可能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在情感数据方面。这就需要教师在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开发中就如何减轻这些风险进行探究。其次,教学机器人可能有意或无意地承担过多责任,因此教师和机器人之间的必要界限就会丢失。这需要教师从对机器人应该给予什么级别的自治的角度来解决。再次,教学机器人可能会以负面的方式影响儿童,因此风险被认为超过了可能的好处。这就需要教师不只是简单地应用教学机器人,而是要开发教学机器人的正面教育价值。最后,不清楚谁应该对教学机器人负责或者如果教学机器人对儿童产生任何负面影响,那么可以追究谁的责任。这需要在法律和道德上进行讨论,以便为所涉及的每个人明确责任。即便如此,风险并不总是值得一提,因为有人可能会对负面后果负责。

四、克服还原论,教师读懂人工智能所驱使的时代背景

人与技术实质上是一种背景关系,即人与技术的关系是一种以技术为中介的人与技术驱使下的变化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技术哲学看来,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实质上不是局限在人这个实体和技术这个实体这二者之间,而是技术所引发的方方面面变化作为人所生存的环境,必然会与人发生关系。所以,我们要将人与技术的关系放在人与技术所引发变化的环境之间的关系来看待,此时我们必须搞清楚技术所引发下的环境是个什么样子的。
   那么在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教师所育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首先,教师要读懂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工作将是什么样的?这一问题事实上是帮助教师搞清楚人工智能时代下学校教育服务的方向是什么。未来的工作将充满人工智能技术,机器替代人、机器与人协同、数据化的岗位等普遍存在。“如今的银行不再只需要出纳和会计,它们越来越需要工程师和数据科学家。它们需要构建复杂的计算机模型,了解它们的内部机制,以便进行测试。”其次,教师要读懂人工智能时代下将需要什么样的工作者?这一问题事实上是帮助教师搞清楚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学校教育目标是什么。创造性思维、计算机语言和计算机科学的知识、数据素养、技术伦理素养、高阶认知能力、批判性思维、系统性思维等是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工作者所必需具备的素质,这也是未来学生要具备的素质,也成为教师育人的职责。最后,教师要读懂人工智能时代下人是如何学习的?学习规律特点决定着教学方式方法,作为教学工作者的教师必须要读懂人工智能所引发的人类学习变革。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集中式认识走向分布式认识,即人工智能技术时代下的知识在网络各个节点中散点式分布,人们是在散点式格局下分布式认识世界和掌握知识的。学习的泛在化、学习的碎片化是人工智能技术所引发的未来学习趋势。

 

 

 

 

 

摘自:《教师教育研究》2020年第6

网站地图